非遗如何走向市场?——来自贵州代表团分组审议会的热点话题
手工制作中的竹编茶杯。王长青 摄
7日下午4点多,记者进入贵州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时,正赶上一场热烈的讨论。
“中央财政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只针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国家级传承人,而在基层还有更多的非遗。”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农民杨昌芹代表说。
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她开办的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地近百位贫困户和留守妇女提供了工作岗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杨昌芹尤为关注。
“非遗是每个地方的特色,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杨昌芹说。
铜仁市万山镇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代表接话说,近几年和非遗文化传承人也有过合作,但销售效果并不好,成本高是最大的问题,民族传统文化要和市场结合,非遗元素也要和时尚相结合。
赤水市一家竹编作坊内,一名竹编艺人在编制竹灯笼。王长青 摄
主持会议的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代表也加入话题:“我们民族的东西有两个价值需求,一个是艺术价值需求,一个是实用价值需求。实用的价值需求就一定要有实用的价格让大众去接受。”
他举了自己调研的例子:“贵州的贵银很有名,但做出来的东西比别的地方贵,因为我们是全手工,人家是半手工。咱们银艺大师做一把银壶,卖30几元一克,但在网上买一把银壶,价格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定位,否则做的东西没有市场竞争力。”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代表紧接着抛出了问题:“非遗怎么从展品变为商品?”
“应该把非遗的元素融入时代审美,开发各种应用场景。”杨昌芹说,我们开发私人订制产品、限量产品等,还和外地的美术院校合作进行校外实践创作,完成他们的毕业作品。他们有设计,我们有手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成就。这些方式效果都不错。
宋宝安说,两会后,要组织学校艺术设计院的老师去调研,怎么在保护中开发、发展非遗。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刘多代表说,非遗若是只保护而不用,最后就会失传。我们的手艺人都是靠经验,产品没有标准化,只能作为收藏品。一定要实现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成本才能降下来,非遗才能发展壮大。
原文链接:http://zrzy.guizhou.gov.cn/xwzx/xwdt/202103/t20210309_67137407.html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