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当顺应自然
一项投资3亿元的生态治理工程,却因为“破坏生态”遭到质疑。不久前,环保组织志愿者在云南某地进行例行的定点溪流观测时,看到工人们正在对溪流河道进行施工,大量混凝土被平抹在河底,两侧的河堤用小石块加高并用水泥抹缝。
这种被称为“三面光”的河道治理方式,引起了环保人士的强烈质疑。而各方对此意见不一,各执一词。设计方说,对河道破损、河堤底部被掏空的河段,应采用混凝土结构强化加固。当地政府人士称,之所以进行硬化,主要是考虑道路和桥梁的安全。环保人士认为,硬化河道将破坏生物多样性,使河道失去自净能力,水土涵养功能被人为阻断。同时,水流加速反而会加大道路涵洞的泄洪压力,这事实上跟工程的目标背道而驰。相关专家则表示,河道硬化既不能解决防洪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净化的问题。
事实上,该项工程并不是在全部河道都采用河底“抹水泥”的做法,且只在部分重点河段。这样做的目的,是防范地质灾害风险和满足防洪要求。那么,这种做法是否一无是处,是否有其科学性和必要性,或者是否可以采取石块加固等替代做法,这些都还存在着争议,我们尚需理性看待。
河底“抹水泥”并不是新鲜事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行于我国城市的河道治理。但后来随着治理理念的不断进步,这种治理方式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由于混凝土导致水无法下渗,人为地割裂了原本河流中水、土、生物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012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就曾以“会呼吸的河道”为题报道了秦皇岛市汲取经验教训,摒弃河道硬化处理转而采取生态河道改造的做法,最终实现水清河秀。
生态环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考虑。河底“抹水泥”的治理方式或许事出有因,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有关方面显然忽视了开展河道治理工程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洪与治污,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从治理理念来说,过度“人工化”的河道治理方式,与自然修复为主的理念也背道而驰。生态修复不应仅仅被当作土木工程来做,而应更加遵循自然规律。
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系统。自然修复为主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政府施政方针中,更需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实践中,要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方案的指导和必要的审查,在生态修复工程立项审批环节中,应更加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充分考虑和评估,通过生态修复形成顺应自然的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pl/202007/t20200716_2533010.html
上一篇:拧紧“空心村”地灾防治“责任链”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