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征地申请 > 正文

“生猪期货”对中国养猪业短期影响的预判

发布时间:2020-05-09 来源: 作者:

 

2020年4月2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中国证监会批准开展生猪期货交易”,不只是补齐生猪产业链最后一块短板以稳定生猪实体经济长远发展,也是我国期货市场一个里程碑的进步。

当前我国的四大期货市场的期货商品主要是以具有一定规格、标准、易存储、易移动、非活体的商品为主,而生猪期货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期货市场向多元化、多品类、多规格发展。随着生猪期货稳步推进,未来我国活牛期货、冻肉期货和其他牲畜类期货或将出现。

 

我国四大期货交易所主要期货商品

 

生猪期货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猪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人认为生猪期货将有限的养猪资金流入期货市场,限制了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生猪期货有利于建设完善的生猪价格机制,提升生猪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助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农信互联结合大连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生猪期货概况》进行分析,生猪期货短期对我国养猪产业的影响不大。我国目前生猪生产依然以中小养殖规模为主,而短期内中小养户不具备进入生猪期货交易市场的条件。

首先,生猪期货通过前置管理要求,设置生猪期货挂牌企业的最小规模,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养殖户并不能进入生猪期货市场。结合当前我国养猪企业的规模,能够参与“生猪期货”现货挂牌的企业屈指可数。

其次,对于生猪期货的交割也做出了诸多规定,如:猪只品种、宰后等级、禁食制度、信息反馈等等,对于参与生猪期货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上均有要求,尤其是交割之前的禁食环节,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生猪期货概况》中交割推荐制度,交割推荐人按照要求记录生猪视频、影像资料对交割中的生猪进行备案管理,这就需要交割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在交割过程中上传数据、保存数据、公开数据等。

 

再次,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生猪期货概况》中生猪期货总体设计思路,生猪交割过程中交割企业将备猪出栏至“养殖点”,由质检部门、交易所监督,并有交割推荐人进行交割服务,完成交割,因生猪期货交割属于活体交割,在交割过程中的运输、装卸、称重等操作环节将对猪只造成物理伤害而折损。交割企业为降低损失,将会采取就近交割原则,结合生猪期货猪场规模要求,交割企业将会自建交割点,以完成交割。

 

综上所述现阶段生猪期货是大型养猪企业参与的资本运作,而不适合中小型养殖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型养殖户免受风险。

 

但随着生猪期货市场的完善,也将会适度放开生猪期货交易,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而作为前期参与生猪期货的大型企业,应抓住此次机遇结合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和生猪期货制度,以此占据生猪期货市场份额,并在运作、交易中参与制定、完善、优化生猪期货市场标准,携标准以令诸侯,因此企业应尽快完成数字化升级以建设符合“生猪期货”的操作标准。

 

首先,养猪企业应尽快接入SaaS系统,完成企业产、供、销数据的线上化。通过SaaS系统与“大连期货交易行的数据平台”或“大连期货交易行”制定的第三方平台对接,实施传输、共享交割生猪的体征状况、饲喂方式、疫病防控等视频、图片、文字数据信息,以实现过程管理展示。

 

其次,养猪企业应接入AIOT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生产、存储、物流、装运等各环节硬件设备改造,完成软硬件的数据信息无缝链接,一方面保证交割环节的数据自主性、客观性、真实性,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交割推荐人可直接获取记录视频、影像等信息,缩短交割时间,降低折损率。

最后,全产业链数据化,交割反馈机制涉及多个企业、组织、机构,为保证生猪期货的高效进行,需对整个养猪产业链进行数据联通,以保证生猪期货登记、交易、清算、交收、存管等各环节的在线进行,缩短交割时间,降低企业风险。

 

虽然“生猪期货”对中国养猪产业短期内无明显影响,但是符合入场条件的头部养殖企业将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生猪生产的过程管理。从中长期看,为保护中小养殖企业的利益,维护产业生态,需加快完善我国生猪养殖社会化服务,中小企业也需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力量融入产业链,以提升自身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文章来源:农信互联)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