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绿”潮奔流云岭间——云南描绘“三农”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发布时间:2024-09-07 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生态之美,美美与共。它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生态既是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标准。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多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道路,描绘出了“三农”领域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行走云岭大地,处处皆能感受生态之美,有洱海的碧波清流、海菜花开,有景迈山的茶林苍翠、杯底留香,也有高黎贡山的潺潺溪水、幽涧鸟鸣,还有滇池畔小渔村的星光点点、温馨恬静……犹如奔涌的“绿”潮,直抵眼前。

  守护生态苦中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句话既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也是人类的理解与执着。

  这些年,滇池流域常年活跃着一支“巾帼打捞队”,她们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打捞滇池水域、河道中的枯枝落叶和死掉的水草。现在,“巾帼打捞队”的队长名叫李云丽,家住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新河社区,从小在滇池边长大。

  这支打捞队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在李云丽的记忆中,滇池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90年代,经常要打捞的东西有水葫芦、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动物尸体。那会儿也是打捞队人员最多的时候,一度超过300人。

  那会儿的苦,不仅有工作劳累的辛苦,还有看着滇池遭受污染心里的苦,只有李云丽和打捞队队员们体会得最深刻。李云丽说:“滇池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我们应该好好地回报她。”

  这些年,滇池的生态、水质都有了明显改善,打捞队的队员人数也逐步减少到了30多人,打捞工作也没有那么繁重,只是一些枯枝落叶、水草等。说起现在的变化,李云丽和打捞队的几个姐妹都是满心的欢喜。

  李云丽和打捞队的姐妹们都是普通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守护着滇池的生态。而在400多公里之外的洱海之畔,也有这样的一群人,用执着与坚守诠释了对大理人民“母亲湖”的爱。

  从10多年前在大理州建成第一个牛粪收集站和有机肥料生产线,到如今形成各类有机废弃物收集、处置、利用全产业链,在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建起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非固定式流动收集点,日均收集近2000吨,实现洱海流域全覆盖、全收集,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钟顺和与他的全体职工,为洱海绘出了最耀眼的蓝。

  钟顺和说:“脏、累、苦早都习以为常,是因为我们坚信洱海清、大理兴。”

  种出生态新产业

  时下,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只见波光粼粼的河塘中缀满了洁白的海菜花,六七名村民正在塘中小心翼翼地采收着海菜。在岸边,海菜收购商杜万贵也忙着将海菜打包、装车。

  杜万贵停下手里的活儿对记者说:“每到海菜采收的时候,我每天都来。今天计划收购1吨,傍晚就要运到昆明和丽江。这几天的地头价降到了每公斤十二三块钱,但老百姓还是能赚不少。”

  一说起海菜花,人们往往先会想到洱海。海菜花开洱海清。它不仅是洱海的“水质监测员”,还是云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洱海的源头洱源县,当地群众凭借着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小小的海菜花种成了生态新产业。

  种生态花,兴绿色业。2023年,洱源县海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2700吨。今年5月,海菜花开始批量发往上海。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负责人段从贵说:“目前,基地正在摸索,以形成标准化种植技术模式,实现海菜品质稳定。”

  绿水青山蕴藏着太多的财富。像海菜花这样的生态产业,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数不胜数。它们为农业绿色发展缔造了生态、经济双重价值,也为云南农产品填充了成色更足的生态、绿色、有机的标签。

  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大卡村大卡老寨村民小组,村民将当地一种名叫跳蚤草的东西变成了“致富草”。这种起初只被当地人用来驱蚊、防虫的野生植物,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多年努力下,成功实现人工种植,并开启了产业化之路。

  如今,当地村民利用坡地、橡胶地和柚子地种植跳蚤草,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还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2023年,大卡老寨跳蚤草种植面积达到700亩,累计提取跳蚤草精油750公斤,农民实现增收176万元。

  除此之外,寨子里的绣娘们还将跳蚤草缝进香包,变成了网上俏销产品。

  绿美乡村引客来

  去年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一云南形象宣传的全新IP强劲破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最直观的,当然是一种生态绿色的生活。当你走进云南的绿美乡村,这一感受便会格外深刻。

  腾冲火山下的和顺古镇、滇池之滨的海晏村、景迈山的翁基古寨、洱海怀抱的古生村……近两年时间,云南省已创建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州市级绿美乡村2.8万个、新增美丽庭院12.8万个,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精彩。

  在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这里的森林、古茶林、村落早已融合一体,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走进翁基古寨,寻一间客栈小住,品一品景迈山的香茗,在晨起,看日出、云海;待傍晚,赏晚霞、归鸟。

  家住景迈山下芒景村的“00后”布朗族姑娘而丙,已经成为村里发展的新生力量。除了跟着父母学习种茶、制茶、泡茶,她还热衷于经营民宿。她说,村里的景色很好,景迈山吸引来了很多游客。游客不只想喝喝茶,更希望住下来,沉浸式感受这里的美,享受生活。

  在滇池之滨的海晏社区,要感受这里的乡村生活,先得从社区里河清民史馆展示的渔舟文化学起。了解了社区600年的历史,当你再看小巷深处的咖啡馆、“滇中一颗印”的老建筑、落日时那一抹余晖时,都会生出不一样的情愫。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龙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造,在传统文化的赋能下创造出了令人向往的乡村美好生活,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但最根本的还是让社区群众宜居宜业、和美幸福。

  今年60岁的李依莲在社区经营着一家俏妈妈豌豆粉小店。这几年社区的发展变化,让老手艺越来越吃香。李依莲满足地说:“现在店里一天能赚2000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我把闺女都喊回来帮忙了。”

  吃上一碗“俏妈妈”亲手做的豌豆粉,这样的乡村,怎会不美,又怎会不令人向往。(记者:郜晋亮 见习记者:赵子萌)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4/yunnongkuanxun-new_0905/14146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