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云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肉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全国多地实现精准脱贫,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在发展肉牛产业上,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区位优势,有广阔的草地与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有中国唯一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自主培育的云岭牛,以及15个地方肉牛品种。肉牛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全省牛存栏897.39万头、出栏364.76万头、牛肉产量44.7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1、第2、第7位。

  科技兴牛,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成果丰硕

  云南省现代农业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自2017年建立以来,始终秉承精简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带动农民增收的初衷。2020年,体系依托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肉牛和牧草科研基地入选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为体系技术示范展示、培训构建了强有力平台。自体系建立以来,共研发主推技术8项,生产指导意见8份,及其他各类精简实用技术20余项。2023年,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及物联网公司的紧密合作,成功引入了牛脸识别系统与肉牛育种大数据系统;引入了奶牛SCR系统、犊牛哺育新技术及高效饲养管理模式等多项新技术,建立了46个肉牛示范基地;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超过10400人次,显著提升了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户的养殖技术水平。

  

  云南肉牛产业新风尚:“小规模、大群体”模式下的家庭式标准化牛舍革新

  在肉牛产业中,“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可充分利用“田间屋后”饲草资源及自有土地空间,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及充分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因而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云南省10头以下养殖规模占98.20%,中小散户仍是行业的主力军。传统家庭式牛场无参照标准,普遍存在圈舍活动面积小、采光通风不良、环境脏乱差、设备不匹配、空间低矮难以机械饲喂清粪等问题,为此体系专家研发了“家庭式标准化牛舍设计建造技术”,从2021年1月至今,在云南盐津、会泽、寻甸等地整县推广应用10头到50头的家庭式牛场圈舍设计共计5400多户,其中盐津县800多户、寻甸县2500多户、会泽县2100多户,景谷、普洱、江城等地也陆续开始推广,累计建造100万平方米以上。该技术在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劳动成本、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针对规模化饲养,体系设计13套《肉牛养殖场建设图纸》,全程指导寻甸县、盐津县、会泽县创建云南省“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创建县,整县推进标准化牛舍建设。在集成模式探索上,体系致力于生态循环养牛模式的研发,设计并推广了标准化牛舍建设方案,2023年共指导43户规模化牛舍的设计与688户家庭式牧场的设计推广。

  肉牛分牛栏是肉牛养殖的重要辅助设施,也是广大养殖户牛舍建设中容易忽略的地方。设计合理的分牛栏对于牛只配种、防疫、采血、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体系专家针对不同的饲养规模设计了不同的分牛栏建设模型,2023年以来,指导50个规模养殖场建设了分牛栏50个,每年可节约防疫、治疗、配种、称重等劳务开支约2.25万元。

  

  “生态养殖新典范:云南肉牛产业依托牧草轮作与青贮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获取低成本饲草实现草畜配套是肉牛养殖赚钱与否的关键。针对云南干湿季分明且干季持续时间较长,干季饲草资源不足等问题,体系以冬春季闲置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为重点,通过冬闲耕地秋播一年生牧草黑麦、小黑麦,开展冬春季饲用牧草草畜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并建立黑麦、小黑麦草畜高效转化技术模式1个,筛选出冬季无明显停滞生长的4个小黑麦新品系,示范种植面积达8000亩。在全省4个州(市)6个县(市、区)开展了2000亩青贮玉米-黑麦饲草轮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经过培训,养牛户利用果园地、坡地、撂荒地、河流滩涂种植牧草,充分利用夏、秋两季牧草丰草期及时青贮和晒制干草进行加工贮藏,将种草与贮草结合起来,确保肉牛养殖牧草的四季均衡供应,建立起种草养牛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开发利用技术培训,体系指导元江试验站利用热区饲料资源,示范推广甘蔗叶稍青贮、氨化13280吨,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

  

  经充分调查分析后发现,小规模分散养殖模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加强与小规模养殖相配套的实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培训,是今后防范应对市场风险,实现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拟稿人:杨凯 王安奎 审核人:蔡晓琳)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4/yunnongkuanxun-new_0827/14144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