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润陇东之城 泽崆峒之境

发布时间:2024-08-3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作者:佚名

  巍巍崆峒腹地,滔滔泾水纵横,这里深耕着华夏农耕文明之根,洋溢着中华道源文化之魂,让甘肃省平凉市这方热土文脉璀璨、独具魅力。

  平凉,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依六盘三关之险,位居秦陇咽喉,作为“西出长安第一城”,古因“平定凉国”之意而得名,现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而闻名,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中心城区呈“两塬夹一川”地理形态,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穿城而过,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谷城市,是陇东黄土高原集中连片建设海绵城市的填空补齐区域。

  聚焦主业突出主责
示范建设“步子稳”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生态环境、林业等多个行业领域,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加强系统谋划,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因小失大,应紧扣“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建设思路,切实做到系统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平凉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多专业协同”“多目标融合”“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等多项原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特征。

  健全“科学化”组织,以更高效率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海绵城市管理技术协同体系,形成市区政府统筹、专业力量融合、部门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组建海绵技术服务中心和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协同配合。强化调度考核,形成“一办五组”联动、“市区统筹、全年考评、技术咨询全过程审查”的调度考核机制,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形成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海绵城市项目管理推进机制。

  加强“制度化”管理,以更高标准助推海绵城市管控体系全面升级。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完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涉水规划20余项。健全法规制度,建立海绵城市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出台规划建设、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5项,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实施细则60余项。完善技术标准,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植物技术导则、验收及运维技术标准3项,颁布技术导则1项,配套出台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专篇编制要点等制度文件10余项。强化管控约束,认真落实海绵城市“8个关键环节”全过程管控体系,紧盯项目建设重点环节,从指标核发、可研批复、初设批复、专篇审查、图纸审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设施运维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有效落实项目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落实“常态化”督查,以更严要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位调度统筹部署,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调度会议等会议11次,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日常调度,现场交办问题550余条。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建立项目分片包抓、责任到人机制,会同第三方技术咨询团队全流程落实技术审查和业务指导,全面落实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等指标体系。

  开展“系统化”培训,以更细措施提升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教育培训,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技术团队召开海绵专篇答疑会109次、海绵城市业务培训会8次,赴国内先进城市考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和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经验做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平凉开展技术交流、专题讲座,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走样”。

  扩大“多样化”宣传,以更高平台展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成效的宣传,积极对接各大媒体发表文章和视频,持续扩大影响力。通过制作微视频、宣传册、公众号等形式,累计开展宣传60余次,深入公园、社区、企业、广场举办主题宣传活动4次,制作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宣传片5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效。

  打通“多元化”渠道,以更大力度保障海绵项目落地。聚焦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坚持上争、内筹、外引,同向聚焦发力,紧扣中央和省级投资导向,综合考量市区财政能力,制定《海绵示范城市项目资金筹措方案(2022─2024年)》《2022年、2023年中央补助资金分配方案》,精细使用资金,力争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把准脉象开对药方
统筹建设“路径新”

  平凉市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基土主要以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市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时空分布不均。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内涝、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与水相关的“城市病症”频繁出现。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韧性等,成为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关注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须将多方面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全盘谋划、统筹解决。

  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和城市经济水平的双重压力,平凉市锚定建设目标,梳理重点任务,坚持结合自身实际,系统分析、全域谋划,以缓解内涝、固沟保塬、水源涵养为重点,遵循滞蓄为主、适度渗透、涵养水源、有序排放的技术路线,创新制定了一套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的渐进式水系统综合治理方案,主要通过节约型、微改造、低成本、绿色低碳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解决与水相关的“城市病”,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以全域“+海绵”为抓手,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绿色建材产业链等工作。以流域、城市、设施、社区为突破口,以统筹区域流域和小流域治理、加强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系统韧性、打造高品质的海绵社区为切入点,谋划实施7大类226个项目,全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效协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综合示范区,形成“一屏两区七廊”生态保护格局。

  平凉市根据功能分布,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西部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提升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东部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保护区3个功能分区,精心打造16个重点排水分区,探索实践三种示范模式。

  一是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示范。基于“两塬对峙、一水中流”的地形地貌特点,针对“防洪和排涝双重压力并存、山洪水涨落快、自重湿陷黄土地区雨水管道病害”等问题,平凉市通过“河谷地区防洪和排涝体系建设、雨水管网病害治理”等措施进行示范探索。在流域方面,实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鸭儿沟及甘沟等小流域治理,打造超标雨水、过境洪水、境内山洪协同防治体系。在建成区方面,利用城市绿色节点,连点成面,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空间,构建“八沟一河”、城市主干道、绿地系统、调蓄系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南北为主、东西为辅”大排涝系统。

  二是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平凉市创新建立“目标-设施-运行-评估”雨水资源化利用动态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谋划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本地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智慧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等措施进行示范探索。结合天然调蓄水体、市政集中调蓄设施、地块分散调蓄设施共同构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累计实施雨洪调蓄利用等海绵项目7个、市政调蓄设施19处、地块和道路内调蓄设施27处,雨水调蓄容积达到11.5万立方米。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运行监督管理台账,对设施使用、维护等情况进行日常跟踪管理,2023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6万立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示范。针对“塬上塬下双重生态基底、复合型河道功能要求、河道治理新阶段需求”等特点,平凉市坚持以沟道综合治理为核心,塬上、塬下、流域共同推进,探索“上游固沟、下游增绿”的小流域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对上游实施北部面山修复,以及水桥沟、纸坊沟小流域生态修复、拦沙固沟工程,对下游实施地块源头减排、管网截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增强小流域生态韧性,实现生态修复124.21公顷,打造泾河生态廊道11.25公里,新增生态岸线23公里。

  示范带动成效凸显
城市建设“颜值高”

  截至目前,平凉市系统谋划实施的226个项目,已开工200项,建成140项,完成海绵城市相关投资21.5亿元。累计新增透水铺装面积73.61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8万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31%,达标面积23.32平方公里,2023年平凉市成功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3项工程入选项目典范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全域打造海绵绿廊,构建系统生态体系。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凉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与自然基底有机结合。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拦沙、固塬、润城、治河”的固沟保塬理念融会贯通,对一些危险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并进行绿化。同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和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以“海绵+”生态廊道为建设主线,结合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突出精品化和多元化,重点打造了龙隐多功能生态公园、活力公园、体育运动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玄鹤园、甘霖园等一批高水平口袋公园,连点成线、集中连片,将分散绿地串联成一块块会呼吸的“海绵体”,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8座,形成了11万平方米带状海绵公园,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内涵。为了市民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行动有机融合,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民生工程。在新建、改造道路中充分融入海绵元素,完成道路畅通工程25条16.68公里、老旧道路改造27条39.55公里,有效增强雨水消纳滞蓄能力。创新建设思路,将文化元素融入主题游园,在园内设置停车场、公厕、阅书亭、售卖亭、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优化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弱项,推动城市更具韵味、更有品质、更加宜居。

  扮靓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平凉市坚持为民、便民、安民,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在世纪花园、新北嘉园、陇东明珠等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居住小区微改造”模式,以解决积水内涝、配套不足、雨污水合流等问题为突破口,在小区道路沿途布置透水地面、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雨水溢流通道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示范期内累计完成小区海绵化改造45个,真正实现了居住小区的路平、水通、景美。

  构建防洪排涝体系,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治理城市内涝是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平凉市以中心城区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围绕“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构建“泾河为干、多沟汇流”的防洪排涝通道体系,中心城区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同时,为消除中心城区易涝点,对原有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设施、人行道地砖进行病害修复和提标改造,累计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4公里,排查修复雨水管网47公里,消除积水隐患点21处,有效提升了城市超标降雨应对能力。

  抢抓机遇增强信心,做优做强海绵产业。平凉市紧抓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契机,高效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全力培育海绵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提高生产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将科研、生产、运用紧密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海绵城市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10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产品生产线,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成立中建研建材研究院,研发的PC透水砖等8项海绵城市产品,获得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站在泾河岸边,仰望天际,可见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平凉蓝;俯视水面,是那令人沉醉的泾河碧波;四周环视,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绿意。从蜿蜒的河流到连片的公园,从城市的主干道到幽静的小巷,从公共设施到居民区,平凉市正执海绵之笔,绘制生态宜居的城市画卷。

  在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引领下,“群山环绕、双塬相拥、一水穿城、多溪汇聚”的生态格局正在逐步成型。海绵城市理念也成为平凉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将逐渐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平凉市,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正以其坚定的步伐,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4.08.29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原文链接: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408/20240829_7797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