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全国生态日|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黎将: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 贵州“山水工程”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20 来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8月15日,贵州省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江口县举行。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黎将代表省自然资源厅作交流发言。


  黎将介绍,今年是贵州“山水工程”实施第6年。6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实施了贵州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两个“山水工程”。2022年,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贵州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贵州方案和贵州智慧。

  现场,黎将从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引领、系统观念、协同推进及守正创新等五个方面,分享了贵州省推进“山水工程”的经验做法。

  

  

  

  坚持保护优先

  在实施“山水工程”中,贵州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坚决杜绝“破坏生态造生态”“挖湖造景”等违背科学规律的政绩工程,遏制华而不实的“盆景”项目。坚决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禁出现借生态修复之名行矿产资源开发之实、突破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安全底线等行为。

  

  坚持规划引领方面

  印发了首个省级生态修复综合性规划《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起“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的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并部署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引领“山水工程”实施。

  

  坚持系统观念方面

  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复模式,树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思维。以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统筹谋划不同修复单元、不同子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施工时序,坚持问题导向,力求解决重点区域、流域突出生态问题。

  

  坚持协同推进方面

  建立健全“省级部署、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一个口子”统筹原则,各级各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加强行业指导,认真做好归口业务管理工作,改变了原来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构建起高效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新局面。6年来,累计吸纳近10万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

  

  坚持守正创新方面

  在示范调查、实践经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文件;制定了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指南、验收指南、生态修复单元规划设计、子项目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等10余项规范文件,覆盖“山水工程”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移交、管护、评估全过程。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出台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出21项支持政策,两个“山水工程”累计撬动社会资本58亿余元。

  

  黎将表示,目前,通过“山水工程”实施,已基本解决乌蒙山区、武陵山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了生态功能支撑和生态涵养能力,巩固了贵州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出林业生态产业化新道路、农田生态质量等级稳定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

  黎将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履行好自然资源系统“两统一”的核心职责,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为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自然资源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zrzy.guizhou.gov.cn/wzgb/xwzx/xtyw1/202308/t20230816_8180154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