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规划的通知
各市及广德市、宿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1月30日
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和事业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成效
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获批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设立院士工作站4个。建设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科技厅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自然资源厅重点实验室6个。与省委军民融合办合作,建立18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
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大别山东部深部地质结构理论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金属矿、油气、页岩气等研发了大口径钻凿深度5000米新型能源钻机,该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首次识别出淮南煤田煤系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有利储层组合类型,探获煤系天然气资源近千亿立方米。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8项,全国及省级各行业类奖项20多项。获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209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09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2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1项。完成的《铋矿石化学物相分析标准物质》(GBW077738-07741)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该批4个标准物质填补了国际空白。“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系列标准荣获安徽省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中国矿产地质志·安徽卷》等志书编撰完成。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应用系统”等5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及测绘成果质检空间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极大提升测绘成果质检效率。微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油气资源勘查和城市地质调查等领域。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1人当选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6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3人获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8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2人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奖。“矽卡岩型铜(金)尾矿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十三批“115”产业创新团队。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省自然资源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新职责新使命新任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聚焦自然资源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不够突出,服务支撑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力度不够;创新平台布局不够优化,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研究实力总体不强,缺乏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五年,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省自然资源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驱动发展对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科技创新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以创新推动新技术与自然领域深度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对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确立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18)明确提出,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确立了新目标。
创新型省份建设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明确新任务。安徽是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省委省政府高站位谋划、强有力推进,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皖叠加的机遇,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在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平台建设、科研经费安排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明确了新任务。
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设置新课题。当前,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发展也正处于从单纯资源开发逐步转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关键阶段。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耕地保护、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相关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存在短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自然资源领域结合不够紧密;双碳目标下如何通过科技供给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等等。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好地保障发展,为自然资源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自然资源管理重大需求,聚焦“两统一”核心职责,以提高我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等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为重点,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和建设创新平台,培养和锤炼人才队伍,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自然资源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坚持应用牵引。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既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更注重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和水平,增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坚持协同攻关。加强部省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力量和技术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
坚持成果转化。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坚持人才培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实际,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和重点工作,培育和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自然资源重点科技任务,进一步完善我省自然资源标准化体系,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形成专业配置完善、年龄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我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任务
面向我省自然资源管理重大需求,部署自然资源科技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研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业务的深度融合。
(一)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1.开展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制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方或行业标准,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监测方法研究,构建我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加强遥感和航空摄影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三维空间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云技术等集成应用研究,为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调查监测网络、全面查清我省自然资源底数提供技术支撑。
2.开展调查监测成果应用研究
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开展调查监测成果分析、评价和应用研究,推动调查监测成果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3.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技术研究
研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领域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借鉴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我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指南,构建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技术体系,服务资产清查核算试点实践和成果运用。
(二)开展国土空间优化技术方法研究
1.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和用途管制技术方法研究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并优化我省国土空间控制线精细划定与管控方法,研究城市开发边界精细划定与管控技术,开发城镇用地增长预测模型和建设用地总量约束下的城镇空间扩展联动模型,提出关键区域管控规则的建议。研究面向碳中和、粮食安全、历史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等多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技术。
2.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时监督和动态维护方法研究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规划管控要求相适应的快速识别、快速示警等精细化支撑技术研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及诊断、自然生态空间与地下空间的管控和各类空间保护利用现状评估技术方法,建立从规划到审批、监督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体系。
3.开展“碳中和”视角下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开展绿色低碳化城乡空间规划要素分析和城乡空间布局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加强统筹县城、村庄布局和低碳产业、绿色交通、低碳市政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及社区生活圈等空间布局方法研究;制定双碳目标下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技术标准。
(三)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1.开展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方法研究
围绕统一行使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和需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共性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安全阈值和承载力预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
2.研究生态系统综合管控技术和方法
开展我省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等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技术体系。研究生态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构建生态质量、价值、损害等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生态脆弱区评价、保护与发展研究。
3.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与绩效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四)深化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究
1.开展耕地保护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耕作层土壤剥离储存、快速熟化、剥离土壤再利用、新增耕地耕作层土壤快速构建和改造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探究耕地资源质量变化的精准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耕地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为我省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2.开展土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究
根据不同土地资源类型,结合全省地域分布规律和区域生态环境构成,开展土地碳循环的指标体系、碳排放的监测技术、碳源和碳汇的计算方法研究;开展双碳目标下的用地结构调整研究,对全省土地保护和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3.开展富硒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
开展典型区岩石-土壤-农作物体系中硒元素的赋存方式与转换循环过程剖析,研究不同成因类型富硒土壤区影响土壤硒有效量和有效度的关键因素。开展我省富硒土壤开发利用安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及主要富硒土壤中硒补给和消耗平衡研究,探索富硒土壤中伴生重金属镉等元素的阻控技术,为我省富硒土壤可持续利用以及富硒高镉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五)加强地质矿产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
1.开展重点地质与成矿区(带)专项研究
突出我省独特的区域地质条件,开展大别造山带构造格局及其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岩浆-成矿作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及地质环境效应、郯庐断裂带演化与矿产资源关系、下扬子安徽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对页岩气成藏的制约,以及安徽特色古生物化石资源等研究。
2.开展战略性矿产成矿预测研究
加强国家战略性矿产找矿方向和勘查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我省铜铁等大宗矿产深部成矿规律研究,建立区域性找矿标志和深部地质特征模型与成矿模式。深化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三气”富集与成藏规律研究,提升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和评价关键技术水平。开展能源矿产铀矿成矿规律研究和重点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规律与高效利用研究。继续推进重要成矿区带、矿集区、浅覆盖区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形成我省较为系统的区域成矿理论。
3.开展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研究
开展“双碳”目标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研究。开展凹凸棒石粘土矿等非金属矿综合利用、与有色金属共伴生的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长江沿岸矿山尾渣矿物资源高效分离和尾矿梯级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研究,开展对“三稀”等特殊矿种及伴生的金银、铅锌等低品位矿的选矿工艺技术和开发应用研究。
4.开展矿产资源深部探测技术创新研究
开展我省重要矿集区矿产资源深部探测技术研究,探索建立重要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开展深部矿床找矿潜力评价研究。开展超深孔钻进工艺方法和钻进参数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查与开发地面定向多分支水平井关键技术研究。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1.开展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风险管控研究
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成灾规律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2.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适用于我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用研究。开展淮北平原中深层孔隙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监测相关技术研究;加强高分遥感、无人机、地球物理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七)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
1.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攻关
开展测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环节技术攻关,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究
开展卫星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和卫星遥感数据智能化解译研究,进一步提升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八)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1.开展自然资源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自然资源信息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
2.开展自然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与辅助决策智能化技术研究,为平台实现态势监控、研判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提供支持与服务。开展数据融合、自动核验、知识判断、智能审批等数字化智能审查技术研究,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智能审批、智能监管和智能决策服务。
四、重点科技专项
为落实重点科技任务,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事业单位为实施主体,部署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有效提升我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推动自然资源事业发展。
(一)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科技专项
研究特定区域耕地资源现状长时序动态监测技术,探究区域内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转化规律与动态特征;研究促进新增耕地土壤快速熟化技术,建立新增耕地耕作层土壤快速构建和提质关键技术模式;探索不同类型耕地转变过程中碳汇演变规律与差异及碳减排与增汇原理;研究不同区域耕地退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类型耕地退化生态修复的途径与关键技术。
(二)矿山生态修复科技专项
推动长江沿线、淮河沿线、巢湖周边等重点地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开展高陡边坡全坡面复绿和金属矿山水土修复技术方法研究,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制规程和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研究。
(三)战略性金属矿产富集规律及高效利用科技专项
开展战略性金属矿产超常富集规律及机制研究,深化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选择代表性大中型矿山,开展战略性金属矿产可利用性研究,推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固废资源化。
(四)优势非金属矿节约集约利用科技专项
以我省优势非金属矿为重点,开展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为进一步规范非金属矿开采管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
(五)矿产资源深部探测科技专项
选择宣城、池州、铜陵、安庆、五河等重点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多尺度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矿产资源三维定量预测技术及超深钻探工艺技术,开展矿产资源三维综合探测和深部成矿预测研究。
(六)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科技专项
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实时高精度三维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多源遥感影像智能识别与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与制图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实景三维立体化场景实际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为开展实景三维安徽试点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五、构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快培育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加大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支持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优化提升。探索在耕地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典型地层研究等领域申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凝聚高端科技人才、实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创新高地作用,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二)完善自然资源标准化体系
组建安徽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的研制与实施,推进能源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标准化。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标准研制。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和效果评估。
(三)加快形成高层次人才梯队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立足自然资源实际,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平台凝聚人才,以重要项目培养人才。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领域老专家的引领作用,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打造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配置完善、创新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人才梯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强化对自然资源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厅科技外事处负责统筹协调,厅直属单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司其职,集聚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
(二)健全体制机制
积极推动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出台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系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三)推进协同创新
加强省部合作,加强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格局。
(四)保障经费投入
充分保障省级自然资源科研专项经费,持续稳定支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鼓励市、县(市)自然资源部门和所属单位投入科研经费,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优质科技项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
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不懈努力,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稳步前进、成效明显,成为推动安徽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提升全民自然资源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现有基础
科普阵地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建成3个世界级地质公园、1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地质公园,创建6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获批1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建成11个省辖市自然资源部门管理的规划展示馆。
科普作品创作势头良好。聚焦公众需求开展科普创作,深度挖掘自然资源科普内容,推出系列科普作品,科普影片、科普微视频、科普图书、科普课程等科普原创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其中,《安徽寻龙记之巢湖龙》入选全国优秀微视频科普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收录。
科普传播手段有效拓展。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网站的科普功能优化升级,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初步建立,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智慧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普人才队伍初步建成。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人才队伍。11人次获得省部级科普奖项,1人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荣获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一等奖。
科普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等主题科普活动,举办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自然资源摄影大赛等系列特色科普活动,促进自然资源科普与政务、教育、扶贫等融合,将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等科学知识送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送进千家万户。
(二)存在问题
我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普资源整合度不高,科普有效供给不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弘扬尚显不足,科普信息化水平尚需提高;科普经费投入需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必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新时代对科普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科普工作,有助于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所在。
新理念对科普工作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
新技术对科普工作提出新挑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创新内容和方式,将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变成公众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大众知识和大众文化,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数字媒体发展新时代,合理运用现代化声、光、电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科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履行两统一”职责,完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自然资源科普任务,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必须创新发展,打造系列化精品内容,不断提升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整合自然资源科普力量,丰富自然资源科普内容,创新自然资源科普形式,完善自然资源科普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全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为我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守正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
坚持普惠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资源科学知识需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创新发展。完善科普工作体制机制,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拓宽科普传播渠道,扩大科普覆盖范围,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服务和科普传播的需求。
坚持协同联动。推动自然资源系统与教育、科技、文旅、广电等部门合作,汇集凝聚自然资源科普力量。广泛对接优质科普资源,推进长三角科普联动发展。
(三)主要目标
立足我省自然资源实际,聚焦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地质矿产、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等业务,强化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建设,丰富自然资源科普活动,引导自然资源科普创作,整合自然资源科普资源,实现全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体系更加健全,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科普文化生态更加优化,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公众自然资源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健全科普基地体系。推动形成以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为引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等为示范,规划展示馆、专业性特色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为骨干,辐射基层、特色鲜明的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体系。
完善科普工作机制。整合全省自然资源科普力量,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激励制度,推动形成主体多元、供给优质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机制。
优化科普文化生态。引导支持广大科普工作者创作优质科普作品,探索新型科普方式,打造常态化和品牌化双轮驱动的科普文化,形成富有活力、效果显著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局面。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针对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农民等不同群体需求,开展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差异化传播,进一步满足全社会对自然资源领域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文化的需要,促进全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围绕自然资源重点工作和公众需求,大力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着力实施6项重点工程。
(一)科普阵地建设工程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推进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省测绘地理信息展厅、安徽省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等加大自然资源科普投入,提升自然资源科普服务能力,争创省部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局属单位积极开展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到2025年,争创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1-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3个。
推动科普阵地均衡化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科普资源优势,推动科普阵地均衡化发展,进一步发挥省测绘局、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省不动产登记中心、省地质资料馆、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省地质博物馆、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等厅直属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不动产登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专业领域科普作用,鼓励省地质学会、省测绘学会、省土地学会、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等相关学会积极组织开展专业领域科普活动,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托各自特色和优势,充分调动局属单位积极性,发挥规划展示馆、自然资源市级卫星中心等平台作用,广泛深入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形成自然资源科普规模效应。
(二)科普活动提升工程
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厅属事业单位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国际博物馆日、科技活动周等节点,组织开展自然资源科普讲座、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自然资源专题展览、自然资源科普剧表演、自然资源科普进校园、自然资源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实施“科普+教育”“科普+科技”“科普+文旅”“科普+媒体”等行动,推动线上线下、跨界融合。优化提升“巢湖龙说”科普小课堂、博物馆奇妙夜、大篷车校园行、“我把我说给你听”、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少儿手绘地图大赛等品牌科普活动,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品牌,推动科普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到2025年,打造2-3个有影响力的自然资源科普活动品牌。
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发挥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地质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相关学会等自然资源科普主力军作用,鼓励具备自然资源科普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向青少年开放。加大自然资源科普场所与中小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馆校共建力度,以需求为导向,开发精品自然资源科普课程,服务中小学生课后“三点半”科普实践活动。
扩大科普传播受众面。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绿色生产、防灾减灾等内容,设计符合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农民等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认知特点的主题活动,组织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者进校园、进社区、进商超、进乡村,扩大科普服务覆盖面,传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三)科普创作优化工程
丰富科普创作内容。支持创作优秀科普作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专业人才优势,围绕自然资源领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创作,促进科研成果科普化,鼓励科普创作的题材、体裁创新,引导科普创作健康发展。到2025年,编撰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系列丛书1套。
创新科普创作形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自然资源科普作品,探索利用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线上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传播方式开展科普创作,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科普传播。到2025年,推出不少于25件新媒体科普作品。
(四)科普联盟合作工程
推动建立自然资源科普联盟网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地质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等科普场所的作用,联络动员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知名企业、媒体等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机构,推动建立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促进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拓宽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交流渠道。定期举办各层次交流活动,推动各级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普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交流,互惠共通,在科普活动品牌创建、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优质科普资源共享。
(五)科普传播数字工程
提升自然资源科学传播能力。发展数字科普,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各市、县自然资源门户网站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提高公众获取科普信息便捷性。协调主流媒体加大自然资源科普宣传力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自然资源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建立自然资源科普数据库。开展全省自然资源科普信息摸底调查和统计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自然资源科普阵地、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科普人才队伍等情况,建立科普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六)卓越博物馆发展工程
强化教育传播和陈列展览功能。充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体系。实施常设展陈提升改造工程,强化全省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发挥科普教育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全国一流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
提升藏品利用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加藏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实现藏品智慧管理,围绕藏品做好科普工作。探索建立产学研教基地、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加强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研究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强化对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统一领导,厅科技外事处负责统筹协调,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组织本辖区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整体推进的全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良好格局。
(二)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保障科普活动专项经费。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拓宽科普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科普资源开发与利用。
(三)强化队伍建设
支持科普人员参加国内外合作交流,提升科普人员综合素质。鼓励自然资源领域专家投身科普宣传,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吸引带动中小学自然科学类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参与自然资源科普工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把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宣传引导,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自然资源科普生态。要大力宣传科普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营造更加浓厚的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附件
安徽省自然资源“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实施重点任务分解一览表
内容 | 责任主体 | 完成时间 | 备注 | |
一、重点任务 | ||||
1.科普阵地创建工程 | 申创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1-2个。 | 科技外事处、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 | 2025年 | |
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3个。 | 科技外事处、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 | 2025年 | | |
2.科普活动提升工程 | 打造2-3个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 | 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厅属事业单位、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5年 | |
3.科普创作优化工程 | 编撰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系列丛书1套。 | 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厅属事业单位、相关学会、科普场馆 | 2025年 | |
推出不少于25件新媒体科普作品。 | 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厅属事业单位、相关学会、科普场馆 | 2025年 | 每年完成5件 | |
4.科普联盟合作工程 | 推动构建信息共享、合作联动的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联盟。 | 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 | 2022年 | |
5.科普传播数字工程 | 推动各市县自然资源门户网站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 | 各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3年 | |
开展全省自然资源科普统计。 | 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5年 | | |
6.卓越博物馆发展工程 | 打造全国一流自然资源类博物馆。 | 省地质博物馆 | 2025年 | |
二、保障措施 | ||||
1.强化组织领导 | 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全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格局。 | 科技外事处、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2年 | |
2.强化经费保障 | 保障科普活动专项经费。 | 科技外事处、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5年 | |
3.强化队伍建设 | 推动科普工作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 | 科技外事处、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5年 | |
4.强化宣传引导 | 宣传科普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 科技外事处、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2025年 | |
原文链接:https://zrzyt.ah.gov.cn/xwdt/tzgg/1464459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